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


生物辨識,便利與隱私之間的抉擇與拉鋸

指的是針對人類獨有的生理特徵進行辨識,而生物辨識的便利性,使各大手機供應商紛紛發展指紋辨識、臉部辨識等功能。而技術門檻較低目前最普及的便是指紋。從2013Apple 推出iPhone 5s,搭配了指紋辨識功能,至2018年,全球具有指紋辨識功能的手機已達64%,預估2020過74%。然而,生物辨識技術的運用同時也可能帶來安全與隱私的隱憂。


優點
生物辨識結合手機解鎖,不需要如以往輸入一長串密碼或圖形,僅需幾秒鐘便能解鎖,也不需要背一長串的密碼;結合手機支付,只需要帶手機出門便能完成付款;甚至還有指紋智慧門鎖。這大大的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及有效率。

隱私疑慮
然而生物辨識並不是那麼也並非那麼。我們的指紋、臉部、虹膜,在正常情況下,不同於密碼、鑰匙,可以常常更換。且我們的生物特徵通常遍布各處,或者可以被周遭的任何人以某些方式獲得。
並且,包含生物特徵及基因組數據的數據庫若集中在一個系統中,具有極高的社會風險,一旦洩漏,可以說是對每個人的不可逆傷害,且將持續一生。

(1)指紋辨識
且由於指紋辨識的技術及人們生活上的活動,在設計指紋辨識系統時,是將我們的指紋轉變成,並有一定的容錯率,而這些差距便有可能使自己的生物識別身分被有心人士盜用。

另外,一旦業者的指紋資料庫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的洩漏出去,可能導致個資被公

2013年,iPhone 5s 推出後,不到兩天的時間其指紋辨識就已被駭客。而一旦駭客竊取及出售生物識別身分,並利用它登入多個我們的私人網站,而我們也無法更改自己的生物特徵,那麼,我們的隱私將不再受到保護。


 (2)人臉辨識及步態識別
除了指紋辨識外,人臉辨識及識別等其他生物辨識技術也具有極大的爭議性,不像指紋或 DNA 具有針對性,臉部辨識及步態識別更可能包含無辜人群的大量記錄,可能增加不當行為的機會。

而中共當局更利用這些技術侵入,並發展其社會信用體系,即使人們把臉遮住或背對攝影機,當局政府仍可透過走路姿勢辨識出身分,甚至使用這些技術對人民進行逮捕、判刑及送入再教育營。


改善方法
(1)  停止使用生物辨識技術
(2)  使用生物辨識技術的同時,也使用密碼鎖等可以更改的加密方式


結論
在享受科技便利性的同時,可能背後隱藏著隱私安全的風險,大家卻可能從未想過,或者早已習慣,甚至被迫習慣及漸漸變得麻木。且若是不這麼做、這麼用,隨著社會及科技的發展,可能會越來越不方便。便利及資安隱私該如何取得平衡,或者該如何保護我們的隱私及資料,是需要我們仔細衡量並做出取捨的,也希望有一天,人們能越來越重視資訊安全議題,且便利及資訊安全能夠並行發展。


參考資料